但我却替他们发见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
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着,不会再犯罪;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
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了。
但阙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古训所教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动。
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么?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
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
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
我想,我们总得将青年从牢狱里引出来,路上的危险,当然是有的,但这是求生的偶然的危险,无从逃避。
想逃避,就须度那古人所希求的第一监狱式生活了,可是真在第一监狱里的犯人,都想早些释放,虽然外面并不比狱里安全。
北京暖和起来了;我的院子里种了几株丁香,活了;还有两株榆叶梅,至今还未发芽,不知道他是否活着。
昨天闹了一个小乱子(6),许多学生被打伤了;听说还有死的,我不知道确否。
其实,只要听他们开会,结果不过是开会而已,因为加了强力的迫压,遂闹出开会以上的事来。
俄国的革命,不就是从这样的路径出发的么?
夜深了,就此搁笔,后来再谈罢。
鲁迅。
五月八日夜。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十四日开封《豫报副刊》。
(2)蕴儒姓吕,名琦,河南人,作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
当时他与向培良、高歌等同在开封编辑《豫报副刊》。
培良,姓向,湖南黔阳人,文学团体狂飙社的主要成员。
当时常为《莽原》周刊写稿,后来堕落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走卒。
参看《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3)《豫报》在河南开封出版的日报,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创刊。
(4)中州上古时代我国分为九州,河南是古代豫州的地方,位于九州中央,所以又称中州。
(5)“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
语出《孟子·尽心上》:“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
岩墙,危墙。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语见《史记·袁盎传》。
意思是有钱的人不坐在屋檐下(以免被坠瓦击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语见《孝经·开宗明义章》。
(6)指北京学生纪念国耻的集会遭压迫一事。
一九二五年五月七日,北京各校学生为纪念国耻(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承认“二十一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