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曹杨新村
上海在解放前是冒险家的乐园,富人的天堂,他们住的是花园洋房、公寓,而劳苦工人住的是棚屋。
解放初,聚居100户以上的棚户区全市有320多个,大多集中在杨浦、普陀、闸北等老工业区。
他们主要是交通运输、码头、纺织和市政等各业工人,其中苦力工人较多。
上海解放初期,市人民政府尽管财政很困难,但是为了逐步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还是决定在改造部分简易住房、棚户的同时,兴建一批工人新村。
潘汉年受陈毅委托,督促主管部门组织了对工人居住情况的调查。
他自己到华东纺织管理局所属工厂宿舍和梅芳里等工人住所进行调查。
他在市人民政府的行政例会上同赵祖康、徐以枋等反复讨论修哪条马路,在哪里建设水电设施,从哪里开始改造旧房,在哪些地区建筑工人新村。
经过调查和讨论,决定从沪东小木桥、沪西药水弄等工人棚户区开始改造。
1951年开始在市区西北部兴建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
他对这第一个土人新村修建的规模、标准都在市人民政府行政例会上同各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反复进行讨论,及时作出决定,然后督促有关部门组织施工。
由于潘汉年抓得特别紧,曹杨新村在1952年五一劳动节前夕竣工,1002户工人搬进了新居。
潘汉年对应当让哪些工人住进这第一个工人新村,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新问题。
他在陈毅、刘晓、刘长胜等的同意下,确定分配给从事创造发明和提出过合理化建议,在生产上有显著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以及生产上一贯表现积极、工龄较长的老工人。
1952年6月下旬,陆阿狗、戴可都、杨富珍等114位劳动模范和一大批先进生产者、老工人,手捧鲜花和市人民政府发给的居住证,穿过插满彩旗的高大牌楼,住进了工人新村。
从1953年起,又先后在沪东的控江、凤城、鞍山;沪南的日晖、龙山;沪北的玉田、志丹、宜川;沪西的天山地区等建成9个建筑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的新村。
而曹杨新村为以后兴建的那些工人新村创造了经验。
在这一宝贵的经验里,凝聚着潘汉年的辛劳和他对上海工人的一片爱心。
63上海人民的&ldo;好当家&rdo;
武汉
1995年,是潘汉年诞辰90周年。
一提起这个一直使我梦牵魂萦并为之神往的名字,他的音容笑貌犹历历在目。
但因事隔40个春秋,且遭遇过无尽的折磨,对于他的雄伟业绩和出色的工作,犹如一缕轻烟已被荡拂得依稀飘渺。
现在,只能将记忆中犹存的点点滴滴的追忆,寄托对他的沉痛怀念和无限的哀思。
上海解放后,我分工负责接管伪市府秘书室和文史委员会,并担任军管会秘书,负责处理军管会办公厅政法公文的审批会稿,以及担任来信、来访的接待和处理;也曾以英文秘书身份处理过几件涉外商务。
随后,因外事处成立,我就不再参与外事业务,专职从事办公厅的日常政法事务以及陈毅市长交办的有关任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