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到现在,时间已经过了27年。
国共两党分裂、合作、再分裂,&ldo;你中有我,我中有你&rdo;之类的斗争,在青年人心中已经是属于早已过去的事了。
潘汉年同志就是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在最前沿的阵地上,忠心耿耿地为党工作了几十年的好党员。
他冒过无数次危险,他见过许多大场面,他的&ldo;案子&rdo;来得那样突然,问题又那样严重,于是,这些年来,爱讲闲话的人就给他编造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传说。
凡是侦探小说、推理小说中可以用得上的情节,都可以加在他的身上。
我还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他是个&ldo;放荡不羁&rdo;、&ldo;神出鬼没&rdo;的人物。
现在,真相大白,本来面目得以恢复,我们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可以负责地说,他是一个对党忠诚,勇于负责,平易近人,而且是严守纪律、不自居功的优秀共产党员。
我曾问过他,他要我和杨度联系那一次,为什么连姓名也不告诉我?他说:&ldo;这是纪律。
&rdo;我说他见过大场面,如参加过长征,遵义会议后去过莫斯科,1936年到南京谈判住在宋子文公馆,蒋介石在西安被扣后宋美龄找他谈话……这一类&ldo;可资谈助&rdo;的事,连对我这样的&ldo;老搭档&rdo;(这是&ldo;文革&rdo;中一份杂志给我加上的罪名)也是严守秘密的。
我知道这些事,还是在1951年陈毅同志和汉年同志约宋之的和我谈文艺工作那一次,经过宋之的的&ldo;穷追&rdo;才透露了一点的。
我记得清楚,当我们要他多讲一点的时候,他用上海话说:&ldo;吹捧自己的人顶着底。
&rdo;(&ldo;着底&rdo;是上海话下流的意思)
现在是20世纪的80年代,我们党已经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
党的十二大报告中的一段话我一直牢记在心头:&ldo;我们在思想上坚决冲破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各个工作领域获得了生气勃勃的创造力量。
&rdo;记住过去的教训,引为鉴戒,实事求是,埋头苦干,这就是产生生气勃勃的创造力量的保证。
12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1
1本文原载1982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
收入本书时,作者作了修订,并增加了第3部分。
王尧山
潘汉年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很老的党员,在党内外历任许多重要领导职务。
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忠实执行并多次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对党的文化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在开展对敌隐蔽斗争和保卫工作方面,曾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很大的功劳。
我是在1936年至1942年间和汉年同志在上海一起工作的。
1942年秋,中央决定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全部撤退到新四军军部。
汉年同志为了确保刘晓同志和我的安全,亲自安排并亲自护送我们从上海到苏北新四军根据地。
1942年至1944年我和他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工作,他那时任华中局社会部部长。
上海解放后,又和他在一起工作,直至1955年他被审查为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