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话说出来可能会有些小小的问题。
迄今为止,我在文学领域里从来没有感到过可以与之匹敌的实实在在的鼓励。
这对我来说是件有点遗憾的事,也是不可思议的事,当然还是一件伤心事。
但唯其如此,河合先生才成了一位超越专业领域的卓越大度的人。
最后,我想为河合先生祈求冥福。
我真心期盼先生能更加长寿,哪怕只多一点点,只多一天也好。
后记
本书收录的一系列原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我已经记忆模糊了。
想来大概是五六年前的事吧。
很早以前,我就想对自己的小说写作、对自己作为小说家坚持写小说的状态作一番总结,说几句话。
趁工作间隙,便分门别类,断断续续、点点滴滴地写了下来,积攒起来。
也就是说,这些文章并非接下出版社的约稿而写出来的东西,而是从一开始就出于自发,不妨说是为自己而写的文章。
最初几章用的是平常的文体,就像我此时此刻正在写的文体,不过写完之后重读一遍,却发现该说是文章略显生涩不够流畅呢,还是有些郁结,总之没有巧妙地与心情融为一体。
于是,我试着改用面对众人、与他们交谈般的文体去写,这才有了一种能较为流畅地写下去(讲下去)的感觉,心想既然如此的话,便试着以写演讲稿的感觉来统一文章。
假定在一个小会场里,有大约三四十个人坐在面前,我尽量用亲密的口气与他们交谈。
采用这种方式重新作了改写。
实际上,我并没有在别人面前大声朗读这些演讲稿的机会(只有最后一章关于河合隼雄先生的文字,真的在京都大学的礼堂里,当着大约上千名观众的面做过演讲)。
为什么没有做过演讲呢?首先针对我自己,其次针对自己的小说写作,像这样堂而皇之地去高谈阔论,总让人有点不好意思。
我有一种强烈的心情,就是不太愿意对自己的小说妄加说明。
谈论自己的作品,难免容易自我排解、自我夸赞、自我辩护。
就算没有那样的打算,结果有时&ldo;看起来&rdo;也像这么回事。
嗯,有朝一日可能会有面向世间谈一谈的机会,不过时机或许有些早。
等年纪再大一点应该更好,我心想。
便将它们扔进抽屉不再过问,并且时不时地拽出来,随处作些细微的修改。
围绕着我的状况‐‐个人状况和社会状况‐‐会一点一滴发生变化,与之相应,我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在这层意义上,最初写的稿子同现在手头的稿子相比,或许氛围和基调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但这些另作别论,我的基本姿态与思维方式却几乎毫无变化。
回想起来,我甚至感觉从当年出道时起,差不多一直在重复相同的事。
重读三十多年前的发言,自己都惊讶:&ldo;什么呀,这不是跟现在说的话一模一样嘛。
&rdo;
因此在本书中,此前我曾以种种形式写过和讲过的东西(就算点点滴滴地做了些改头换面)可能会再度重复。
说不定许多读者会觉得:&ldo;咦,这玩意儿我好像在哪儿看到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