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小说网

第30章(第2页)

读过此书的各位想必都知道,这部作品中荒诞离奇的配角层出不穷。

明明篇幅很长,读起来却丝毫不嫌烦。

让人觉得&ldo;怎么会有这种家伙呀&rdo;的丰富多彩的人物、稀奇古怪的角色络绎不绝地登台露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脑袋里肯定有一个巨大无比的档案柜。

说到日本的小说,夏目漱石的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实在是多姿多彩,魅力无穷。

哪怕是偶然露面的小角色,也都栩栩如生,拥有独特的分量。

这种人物道出的一句台词、露出的一个表情、做出的一个动作,都能奇妙地长留心间。

阅读漱石的小说总让我感佩的,就是几乎不会出现&ldo;此处需要这样的人物,所以姑且叫个人上场&rdo;式的凑数的人物。

他的小说不是一拍脑门胡编乱诌的,而是让人有扎扎实实的感受。

可以说每一个句子都经过精雕细琢。

这样的小说,读来本本都让人信服,可以放心地读下去。

写小说时让我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就是&ldo;只要愿意,自己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rdo;。

我原来是用第一人称&ldo;我&rdo;开始写小说,这种写法坚持了二十多年。

短篇之类有时会用第三人称,长篇则始终使用第一人称。

当然,&ldo;我&rdo;并不等于村上春树,就如同雷蒙德&iddot;钱德勒并不等于菲利普&iddot;马洛,根据不同的小说,&ldo;我&rdo;的人物形象也在发生变化。

尽管这样,坚持用第一人称写作,久而久之,现实中的我与小说中的主人公&ldo;我&rdo;的界线‐‐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有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难免变得不够分明。

刚开始并没有发生什么问题,或者说我本想以虚构的&ldo;我&rdo;为杠杆的支点,构筑起小说世界,并将它拓展开来。

但是不久后便渐渐感到仅凭这一点不够用了。

尤其是随着小说的篇幅与架构扩展开去,仅仅使用&ldo;我&rdo;这个人称便有些憋屈气闷,于是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便按章轮流使用&ldo;我&rdo;和&ldo;在下&rdo;这两种第一人称,这也是试图打破第一人称功能局限的尝试。

最后一部只用第一人称写作的长篇小说,是《奇鸟行状录》(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

然而篇幅长到如此地步,单凭&ldo;我&rdo;的视点讲述故事便显得捉襟见肘,得时时处处带入种种小说式的创意。

或是加入别人的叙述,或是插入长长的书信……总之引进一切叙事技巧,试图突破第一人称的结构制约。

然而有些地方毕竟让人感觉&ldo;这就算走到尽头啦&rdo;,接下来的《海边的卡夫卡》(二○○二年)就把一半内容切换成了第三人称叙事。

少年卡夫卡的章节都沿用旧例,由&ldo;我&rdo;担任叙述者推进故事,此外各章则以第三人称讲述。

如果有人说这是折中,这话一点都不假,可尽管只占了一半,却由于导入了第三人称这个声音,使小说世界的范围大幅扩展开来。

至少写这部小说时,我感到自己的手法要比写《奇鸟行状录》时自由多了。

后来所写的短篇小说集《东京奇谈集》、中篇小说《天黑以后》,从头至尾都采用了纯粹的第三人称。

我好比是在那里面,即以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的形式,确认了自己能完美地运用第三人称。

就像把刚买的跑车开到山道上去试驾,确认各种功能的感觉一样。

依序将流程整理一遍,从出道开始到告别第一人称、只用第三人称写小说,几乎过去了二十年。

真是漫长的岁月啊。

一个人称的切换,何以竟需要如此之长的时间?确切的理由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其他姑且不问,恐怕有一点是运用第一人称&ldo;我&rdo;来写小说,我的身体和精神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转换起来自然要耗时费力。

这在我而言,与其说仅仅是人称的变化,不如说得夸张些,更接近于视点的变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权少的头号新欢我的游戏角色是巨龙DOTA2与世界为敌禁爱入骨,总裁请放开都市妖孽武神花开五毒:神姬很逆天家有饿郎:囤粮种田好悠闲追寻博尔特的脚步官途狂飙:从秘书到省委书记天降萌宝:妈咪,别跑醉爱谋欢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我的大脑里有电脑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登顶全球:我真的不是天才天帝逍遥我重生后只想虐渣诱吻!玩心跳!霍爷破戒缠她哄她在吞噬星空当中研究万物神秘医妻是团宠重生之硬核太子妃带着异能兴农家无上霸天畅游武侠世界职业修仙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