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无论是夏目漱石的文体还是厄内斯特&iddot;海明威的文体,如今都已成为经典,并且作为reference发挥着功能。
夏目漱石和海明威的文体曾屡屡受到同时代人的批判,有时甚至是揶揄。
对他们的风格心怀厌恶的人,那时也为数不少(其中很多是当时的文化精英)。
然而直至今日,他们的文体依然作为一种标准在发挥功能。
我觉得,假如他们创造出的文体不曾存在,当代日本小说和美国小说的文体只怕会变成稍有不同的模样。
兴许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漱石和海明威的文体作为一个构成部分,已然被编入日本人或美国人的精神了。
我们能轻而易举地立足过往,找出一个&ldo;纯属原创&rdo;的案例,再从当下这个时间点出发进行分析。
因为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理当消失的东西都已然消失了,我们可以单单挑出犹存于世的东西来,安安心心地放手评价。
然而,正如诸多实例揭示的那样,能感应到同时代出现的原创表现形态,并以现在进行时正当地去评价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为在同时代的人看来,它往往带有令人不快、不自然、违背常识的‐‐有时甚至是反社会的‐‐形态。
也可能仅仅是显得蠢头蠢脑而已。
总而言之,它往往在引人惊讶之余,还引发冲击与反感。
许多人本能地憎恶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尤其对那些在既定的表现形态里浸润过久、已占有一席之地的权威人物来说,它可能成为唾弃的对象,因为搞不好它就会冲垮自己立足的地盘。
当然,披头士刚出道的时候,便在年轻人中间赢得了极大的人气,但我觉得这毋宁说是一个特例。
话虽如此,披头士的音乐也不是在当时就获得了广泛支持。
他们的音乐曾被认为是昙花一现的大众音乐,是价值远远低于古典音乐的东西。
权威阶层的人物大多对披头士的音乐感到不快,只要一有机会,就直言不讳地表明心迹。
尤其是披头士成员初期的发型和装扮‐‐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置信‐‐竟然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了大人们憎恶的对象。
各地还狂热地展开了毁弃和焚烧披头士唱片的示威行动。
其音乐的革新性与高品质获得公众的正当评价,反倒是后来的事了,是在他们的音乐不可撼动地&ldo;经典化&rdo;之后。
鲍勃&iddot;迪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抛弃了单纯使用原声乐器的反民谣风格(这风格是从伍迪&iddot;格斯里、皮特&iddot;西格尔等前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改而使用电声乐器时,也遭到许多长期以来的支持者谩骂,成了&ldo;犹大&rdo;&ldo;投靠商业主义的叛徒&rdo;。
可是现在,几乎不再有人批判他改用电声乐器了。
依照时间序列去听他的音乐,就能理解对于鲍勃&iddot;迪伦这样一个具有自我革新力的创作者来说,那是自然而然的必经之路。
然而在当时想把他的原创性禁闭在&ldo;反民谣&rdo;这个牢笼之内的(一部分)人看来,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ldo;叛变投敌&rdo;和&ldo;背信弃义&rdo;。
沙滩男孩也一样,作为当红乐队确实很有人气,可是乐队领军人物布莱恩&iddot;威尔逊却迫于必须创作原创音乐的压力,患上了精神疾病,不得不长期处于隐退状态。
以至于杰作《宠物之声》之后,他那精致的音乐渐渐不再受期待&ldo;幸福的冲浪音乐&rdo;的听众欢迎了,变得越来越复杂难懂。
我也是从某个时间开始对他们的音乐感到不解,与之渐行渐远。
如今再重听,才恍然大悟:&ldo;啊,原来是这样的走向呀。
真是好音乐。
&rdo;老实说,我当时可不太明白它们的妙处所在。
所谓原创性,当它还活生生地移来动去的时候,是很难看清其形状的。
依照我的想法(纯粹是&ldo;我的想法&rdo;而已),要说特定的表现者&ldo;拥有原创性&rdo;,必得基本满足以下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