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理寺卿是新提拔起来的,名作李贲,皇族中人,先帝同辈。
在太子之争中并未站队,而前任大理寺卿则因为站错了队,已经被革职关押在大理寺天牢内。
李贲为人正直,秉性刚烈,长生帝君在位时,就因为数次谏言,而被先帝所弃用。
后被李青柳提拔,准确的说是苏文将他的名字交上去的。
“古尚书?”
苏文将目光看向户部尚书古怀民,户部一直都是苏文的基本盘。
他就是从户部尚书做到大周宰相的。
户部掌管朝廷的所有银两,长生年间,先帝大兴土木,国库连连亏空,也就是苏文找钱的法子多,这才勉强支撑。
户部尚书古怀民轻咳一声,这才握着笈板,先朝龙椅上的李青柳行礼:“回陛下。”
转头看向苏文:“苏相。”
最后则是李贲。
“国库中原本有三百二十万两白银,年节给各部官员发完俸禄,再加上操办陛下丧礼,总共花费一百八十万两白银。”
古怀民不紧不慢:“奉陛下之命,查抄了四位皇子,以及秦国公,沐国公,尉迟国公,邓国公,权国公和魏国公府。”
“总共查抄出三百四十万两白银。”
“陛下登基一应用度从简,倒是省了一大笔钱出来,目前国库还有四百八十万两白银。”
堂堂大周皇朝,国库中竟然只有四百多万两的白银,而单单从几位皇子国公府中查抄出来的银子,几乎就抵得上原本的国库银两。
隋常,皇甫松,韩国公等剩下的几个国公,顿时感觉其他人看自己的眼神都变了。
一个个坐立难安,又不敢开口。
尤其是皇甫松,别看他是内阁大学士,又是兵部尚书,可两位兵部侍郎都是相党的官员。
而且最重要的是苏文有开府仪同三司的特权,也就意味着只要苏文想调兵,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兵部,而是直接用上柱国的兵符就能随意调动天下兵马。
他这个兵部尚书就是个虚职。
“四百八十万两。”
就连李贲都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回过神来,简单的估算后道:“陛下,倘若户部的银两真如古尚书说的这般,倒是够了。”
“只是这两条国策一旦颁布,朝廷的税收减少三成,开支凭空增加许多。”
“还要为春耕和即将到来的汛期和干旱做准备。”
李贲的性子就是对事不对人。
他所说的话,并非是为了攻击苏文,而是指出眼下朝廷即将面临的困境。
连连的重税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
收上来的赋税被层层盘剥,落到朝廷的手里又没剩下多少,还要被先帝拿去挥霍。
最后用到民生上的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几乎没有。
许多地方的河道好几年都没有清理,河堤也没有加固,汛时水淹,旱时无水。
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
苏文神色平静:“若是不解决眼前的难题,哪还有几乎去处理后续的事。”
李贲没有继续反驳,这些时日,他隐约看出来,李青柳这位女帝似乎并不像先帝那么爆裂擅权,贪图享乐。
他打算再等等,再看看。
早朝散去
摘星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